|咨询电话

027-85516152 (工作日日间)
15327190618 (夜间节假日)

新闻动态

News

我在这里睡得更踏实 ——记战斗在H7N9一线的医务人员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本站编辑
字号:

6月5日,来自我省襄阳59岁的王先生,经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0天的精心救治,终于战胜了H7N9病毒,

 王先生是我省襄阳地区首例H7N9患者,5月18日出现感冒发烧等感冒症状,在当地就诊,5月26日检查核酸初筛为阳性,晚上8点转至我院,27日经省疾控复核诊断为H7N9。

自王先生出院以后,医院已经没有在治的H7N9患者了,这也标志着今年我省H7N9患者的治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017年人感染H7N9患者的疫情,来得早、范围广、疫情急,面对疫情,作为湖北地区唯一的传染病救治基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承担了全省H7N9疫情病人的救治任务,从1月11日收治首例H7N9病例开始,我院医护人员全员紧急行动,以战斗姿态投入到与H7N9疫情争夺人类生命的争夺战中!

3月28号下午,记者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采访,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救护H7N9感染者的动人场景。重症监护室是H7N9患者的集中收治科室。经相关方面特别允许,记者戴上口罩、帽子、鞋套,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重症监护室。

首先经过一个风淋通道,它就像门一样,门口有一些数字的显示,有一个风机,必须走过这个风机通道,而且需要旋转走过这个通道。这样才能保证一个风淋走过来,身上沾染的微尘、粉尘颗粒都能吹掉,身上更加洁净。

 医护人员给感染H7N9患者治疗时,都要穿戴两层防护服,一层是医护人员常规防护服,另一层是白色相间红色线条的隔离服,还要佩戴阻隔能力最强的N95口罩、眼罩、防护手套等,医护人员4小时一轮换。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文娟:“室外温度两度的状况下,我们的护士进去是穿的夏天短袖的衣服进去,4个小时出来后全身都湿透了。”

 所谓负压病房是指在特殊的装置之下,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这样的话,从空气的流通角度来讲,就只能是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就不会泄露出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及时排放到固定的地方。

 在负压病房2号病床,医护人员正在为一位患者翻身。由于很多病人没有自主能力,为防止病人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压疮、静脉血栓,医护人员每两个小时就要为病人进行一次翻身并为他们擦洗身体。2号病床的患者,身上插着6根管子,有鼻胃管、呼吸机、中心静脉管、尿管、肛管等。为这些重症患者翻身,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谨慎,任何管道的移位、松动或者脱落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致命的危险。

 一个人扶腿上的管子,一个人扶头上的管子……管道钳打开,所有的管道暴露出来……

8名医护人员,花了8分57秒的时间检查所有管道,以确保连接处不会因为翻身而移位或松动。

 翻身虽然困难,但最难的是给患者清理大便。患者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胃肠功能衰竭,排便次数也不受控制,为避免感染,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清理干净。

 据医务科主任黄朝林介绍,H7N9疫情救治工作是从1月11号开始的。“在这期间我回去了两次。当时我在家里待了2个小时换了衣服以后,病房电话来了,(病人的)血氧饱合度下降了。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我睡在这里可能更踏实。”

 为了抢救H7N9患者,医护人员付出的不仅是劳累,有时还要付出鲜血。今年春节期间,吴文娟连续7天坚持守在医院,由于过度劳累,1月17日,吴文娟走到病房楼下,一脚踩空,在楼梯上摔倒,整个半边脸都摔青了。两个多月过去,吴主任的左眼周围还有一圈红色的伤痕。她说,那段时间真的是很累。

 为了战胜人感染H7N9疫情,我省从上到下,加强协调,特事特办,编织了一张救护大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书记王先广介绍说:省市卫计委领导亲临一线督导,协调了省市级的专家团队来支持这件事情,使我们今天才有这样一个成果。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就由原来的30多人,增加到80多人。黄朝林主任介绍:“在救治方面,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我院包括我省在手段方面有明显的改进,比如说膜肺的使用,CRT的并联使用,对病人的救治的成功率是有提高的。”

 除了该院外,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家部属医院,分片区负责对口支援市县级定点医院,同时组建省级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赴疫情发生地现场指导危重病人救治。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所有H7N9疫情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所有密切接触者均无异常,所有疫点都彻底消毒处理,最大程度挽救了宝贵的生命!